導讀:泌尿系腫瘤之首,不可忽視的腎癌可怕在哪里?
免責聲明:本文基于疾病教育目的,不能代替醫院就診。意見僅供大家參考,具體治療方式請咨詢自己的主治醫生。
前列腺癌、膀胱癌、腎癌是泌尿系統最為常見的三大腫瘤,腎癌發病率居泌尿系統腫瘤第2位,其死亡率卻位居泌尿系,三種常見腫瘤的首位
根據最新的2018年癌癥統計數據顯示
我國腎癌發病人數年增長率超過7%
而這一數值在10年前僅為3%
但大眾對腎癌知識的知曉程度
遠不及前列腺癌和膀胱癌
小編特請來業界大咖
共話腎癌防治小科普
早期癥狀隱匿難發現
經典腎癌“三聯癥”:血尿、腹痛、腹塊,僅有6~7%患者會出現。
其他癥狀(全身表現):體重減輕,發熱,盜汗,胃納減退、乏力、下肢浮腫等惡性腫瘤常見癥狀。
癌癥轉移引起的癥狀,如肺轉移引起慢性咳嗽、骨轉移引起骨痛、肝轉移引起黃疸等。
副癌綜合癥:就是字面意思,由腎癌產生并分泌的蛋白質進入血液導致可能發生的癥狀:1)高鈣血癥;2)紅細胞增多;3)糖尿??;4)高血壓;5)不伴有肝轉移的肝功能受損(Stauffer綜合癥)
事實上,腎癌早期無明顯臨床癥狀,上述所有癥狀和體征出現時,大多提示腎癌已發展得較為嚴重,治療相對來說更為復雜。
臨床上,超聲(B超)可發現早期腎臟腫瘤,具有無創性、價格低、準確性高等優點,是目前篩查最主要的方法,超聲甚至可篩查直徑1cm的小腫瘤。常規體檢影像學檢查發現的腎癌有超70%是早期,可手術得到根治。我們建議大眾每年至少進行一次超聲檢查,有利于盡早發現腎臟以及其他臟器的腫瘤。
早期篩查關注高危人群
腎癌發病率僅有肺癌的1/5,真正能夠通過大規模篩查發現的腎癌并不多,如篩查10萬名普通人約能發現不到10例腎腫瘤。
所以我們建議篩查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腎癌高危人群,也就是所謂“目標人群”。高危人群包括:患有VHL或其他家族性腎癌綜合癥的患者及其直系親屬;終末期腎功能衰竭的患者通常會伴有囊腫(腎臟內的液性空腔),其中有1%患者將最終形成腎癌;患有結節性硬化的患者,這是一種綜合癥,會導致皮膚良性損害,造成大腦血管損害并引起癲癇或智力減退,腎臟良性血管病變(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以及腎癌。這些患者應該每年定期進行超聲和CT檢查,保證他們的健康和較高的生活質量。
約25%腎癌,歸因煙草和肥胖
高脂和高蛋白飲食會增加腎癌發病風險
生活中,如能大量攝入水果和蔬菜則可以降低這一患病風險。目前,還沒有研究證實,日常攝入維生素可以降低腎癌風險,所以我們還不知道維生素是否能起到預防作用。盡管總體人群的腎癌發病率可以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來降低,但絕大多數散發性腎癌仍是不可避免的,這是人口老齡化的結果。
絕大部分人日常攝入的營養物質已足夠,我們認為沒必要通過攝入各種保健品來降低腎癌發病風險。
腎癌治療需“分類而治”
臨床上,基于腎癌的病理分期和患者總體身體狀況,可考慮采用一種或數種治療手段,進行單獨治療或聯合治療:1)手術;2)免疫治療;3)分子靶向治療;4)放療,能量消融治療等。
手術是腎癌治療的根本方法。尤其是局限性病變的患者,手術可治愈大部分患者,使他們長期生存。對于局部晚期的病人,常常需要多形式治療的組合,手術之外,還要予以系統性治療,以減少復發風險。對于遠處轉移或者完全失去手術機會的晚期腎癌患者,在盡可能行腎臟原發腫瘤切除術后再聯合全身系統性治療。放療可減輕因腫瘤對正常組織局部壓迫產生的癥狀。
術后局部復發仍能根治
腎臟局部復發的病灶比較局限,可完整切除的患者還是可以達到根治療效。如果局部病灶非常廣泛無法做到完整切除或在遠離腎臟的其他器官部位已經存在一個或多個轉移灶,手術已經達不到根治的目的。
許多患者對術后復發轉移難以接受,他們認為:術前影像檢查未發現轉移,手術完整切除了腫瘤,為何會復發轉移。原因是腎癌細胞在術前可能就已經隨血流和淋巴系統潛伏到身體其他器官。
數月或數年后,這些看不見癌細胞生長增大導致疾病復發,這就是“微轉移”。
“微轉移”是腫瘤復發的主要原因之一。腎癌最常見的轉移部位是肺,其他還有肝、淋巴結、腎上腺、骨和腦等,因此常規復查肺和腹部至關重要。由于肉眼、手術探查及影像學檢查都無法發現微轉移,使微轉移的評估很困難,只能通過術后嚴密隨訪。腎癌復發可能在術后數十年,但多數在1~3年,因此最初醫生會安排比較嚴密的隨訪,后期逐漸延長。隨訪5年以上未復發,復發風險就較低了,但并非降到零,依舊不能掉以輕心。
掃一掃
關注微信小程序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
進行預約掛號